《一個人的出版史》的故事 2017 年 6 月 25 日我在2013年初,完成了一本前後寫了超過10年、關於數位出版的書《一個人的出版史》。雖然寫書沒什麼了不起,而且寫了那麼久才整理出來,實在沒什麼好說嘴的,但究竟是個人成長歷程的累積,還是一個里程碑。 閱讀全文出版實體出版數位出版
一個人的出版史/文件的「編輯專業度」問題 2017 年 4 月 12 日前一篇寫到企業文件的「科技專業度」問題,其實還沒有講完;「編輯專業度」屬於另外一個角度的問題,所以放到這篇來寫。 閱讀全文出版實體出版寫作數位出版編輯
一個人的出版史/文件的4個「科技專業度」問題 2017 年 4 月 11 日本文原寫於2009年4月20日。文中提到的問題,除了像是Big 5碼問題稍有改善之外,其他好像還是沒什麼改變,所以內容還是有點用的。 閱讀全文出版實體出版數位出版編輯
兩個關於出書的故事 2017 年 3 月 13 日我當編輯蠻久了,幫人出書、自己也出過書。做書和寫書都很辛苦,尤其是這一陣子。然而,出書永遠都是編輯和作者之間彼此交心的嚴肅遊戲,也很容易變成故事的來源;這裡就是最近的兩個小故事。 閱讀全文出版實體出版數位出版
《一個人的出版史》導讀 2013 年 1 月 1 日「數位出版」這個系列文章開始時的2000年,其實已經算是電子書的第三波流行;依照我的定義,第一波是從個人電腦流行開始,並以1988年蘋果HyperCard軟體引領的「互動式文件」為代表;第二波則是1993年的蘋果Newton個人數位助理(也就是後來變成通稱的「PDA」)、以及1994年WWW全球資訊網開始流行之後,分別帶動攜帶式內容和網路連結內容的普及。 閱讀全文出版實體出版數位出版
一個人的出版史/關於「台灣出版產業鏈的崩解危機」 2012 年 10 月 17 日「蘇公(蘇拾平)最近犯一個口頭禪,開口閉口就『台灣出版產業鏈正面臨崩解的危機』。」 閱讀全文出版實體出版數位出版產業專欄
一個人的出版史/數位出版的編輯、責任、以及隱性成本 2012 年 7 月 24 日中午去了個平常不太去的城鎮,跟某大客戶聊了個關於數位出版品的案子。這份出版品是屬於比較功能性的,必須讓讀者在閱讀時可以直接透過點按,顯示地圖和網站之類的資料內容。 閱讀全文出版數位出版
一個人的出版史/是神,但又不是神 2012 年 3 月 20 日如果有一天,app商店成長到佔據人們大半閱讀、遊戲、工作、溝通的時間,Apple/Google的審查機制是否會越來越接近「神」的角色? 閱讀全文Apple出版實體出版數位出版
一個人的出版史/虎年初一的電子書雜談 2012 年 2 月 12 日大家虎年快樂。看來今年我還是會繼續關注的產業話題,主要還是在於行動通訊和電子出版這兩個方面,還請各位繼續多多指教。 閱讀全文出版實體出版數位出版產業專欄評論
一個人的出版史/知識大革命:從維基百科看網路載體 2011 年 12 月 24 日以下這篇訪談稿刊載在2011年11月號的「人籟論辯月刊」上;由我口述、該雜誌編輯張幸雯小姐記錄;張小姐將我原本雜亂無章的敘述和邏輯脈絡做了很好的整理。我應該是不夠資格談維基百科的,因為有資格的人沒空,所以才由我代打;所以如果行文中有錯誤或表達不清的地方,文責由我自負。 閱讀全文出版實體出版數位出版
一個人的出版史/閱讀的未來 2010 年 3 月 21 日本文是在2009年底為對岸某雜誌所寫、關於電子出版市場的一篇稿子。雖然經過重新整理,但語義不變。幾年之後的現在看來,內容倒是還沒有過時;不知道這是出版業界的幸還是不幸。 閱讀全文出版實體出版數位出版讀書
一個人的出版史/我看2010年電子書十大預測 2009 年 12 月 6 日市場研究機構Forrester發佈了對於2010年電子書市場的十項預測,台灣數位出版聯盟的好友文真也馬上整理出了中文版概要。我對於這十項預測有些想法,於是在徵求同意之後把條目借來用一下,再加上我寫的東西。 閱讀全文出版實體出版數位出版產業專欄評論
一個人的出版史/2009年序:我,正在寫一本書 2009 年 9 月 1 日我最近在「寫」一本書。這跟過去賞臉找我出書的出版公司無關,只是我自己的又一項實驗計劃,只是把一些在站上發表過的文章重新整理,用比較類似傳統書籍的方式做成電子檔,然後再發行一次。 閱讀全文出版實體出版數位出版編輯